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第五场作文学

2022年12月25日 10:41      中视一带一路频道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12月23日晚,由河北省文联、省评协主办,河北文艺评论基地(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协办的“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系列活动第五场开场。两位河北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副主席刘建东,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团委员李浩,以《两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对话》为主题,为省评协三级会员及宁夏、新疆评协会员、新疆巴州文艺工作者和直播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对话。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两位作家首先就先锋写作与现实主义写作的创作理念问题展开了对话。刘建东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起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刊物上兴起的先锋文学高潮带来的心灵撞击。大学里完成的处女作,就已经被深深的打上了先锋文学的烙印。先锋这个词,刚开始是对形式的追求,对语言的探索,更注重小说的外观。后来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先锋变成了一种理念,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思想。其实先锋和现实是永远分不开的。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在现实中的经验,不断地质疑和否定自己,表现出永远向前、永远崭新的写作方式,永远保持新鲜的、先锋的理念。李浩认为,过去人们把先锋和现实当作概念的对立物,认为先锋的就是拒绝现实的,现实的就是非先锋的,追求技术上的冒险。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梦和幻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地意识到先锋是精神上的冒险,试图给世界、给生活、给命运提供新的可能和新的思考。先锋和现实并不产生冲撞性的剧烈矛盾。对现实的观照、反思和追问,一直是所有文学、艺术所必需的。趋向现实主义、趋向先锋都可以完成创作,但所有的艺术都要保持自己的先锋性,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两位作家就文学的创作题材能否耗尽的创作技巧问题进行了对话。李浩认为,如果只围绕自己的生活区域来打转,题材耗尽的可能性非常大。许多作家写出了第一部经典小说之后,作品大体的结构风貌甚至故事都具备某种相似性,题材逐步被耗尽。但另一类作家能够有无限的可能。一方面是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之外,通过无限的阅读实现无限的拓展,甚至拓展出另外的题材之路来;另一方面可以从思考当中得来,不断地思考生活非如此不可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这种反复的追问,也会让写作的题材获得延展。要成为更博大的作家,需要想办法尽可能地打破局限。刘建东说,一个作家的写作资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西线无战事》《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的作者,或在战争,或在生活中曾置身于残酷的处境,体验过人性真实的反应,这些直接经验是他们写作的重要来源。刘建东坦陈,自己也深深地忧虑自己的生活来源有一天会不会忽然枯竭了,所以才不想一直躲在屋里写作,想接触更多的人和社会。二是间接经验。博尔赫斯有数万图书供养他的精神和写作资源,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是来自间接经验。阅读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能够提供对世界、社会、人生、人性的无限思考。

两位作家还就当下中国小说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分量问题展开对话。刘建东认为,我们的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同步。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更多样的作品能被认同,世界文学的标准一直在很高的高度上运行。而我们的文学对现实、人性、世界的挖掘还不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曾很快接受并猛烈追赶世界文学,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然而之后就在很平的路上走,再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和类似《创业史》《红旗谱》这样的伟大作品。每一位作家确实需要思考,当中国的文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应该怎么办?作家是站在前线的,要从主观因素找原因,思考如何突破自己,不断有质的飞跃和往上走的趋势。李浩表示,中国小说尚未进入世界文学的基本范畴。我们不应当满足于自己是一个地方性的区域作家。河北、中国甚至亚洲都是相对狭小的区域。我们就是要和世界最高的水准较量,说他们未说出的那部分知识、智慧和道理。我们需要一个“拿来”的过程,用他们的方式反哺他们。鲁迅将小说引入中国之后,也希望通过中国故事向西方传递中国声音;莫言在《生死疲劳》里面也做了审美上的、结构上的反哺;宁肯的《天藏》把东方的智慧思考提到新的高度。中国作家们正在努力,但远远不够。我们真的需要自我警惕、自我警醒和自我警告。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本场活动的与谈人,河北文学院副院长、河北省评协理事金赫楠认为,刘建东和李浩的文学观念受先锋文学影响很深,从基本点到手法和语调,莫不如是。但他们继承的风格不一样。李浩的小说,概念先行,喜欢跨过经验和故事去直接抵达本质。刘建东明显继承荒诞的文学手法,最近更是从手法上升到认识的基本方式和根本路径。随着他们文本风格的变化,人物的形象更现实,其先锋之路是否在转身?这里面暗含的问题是该怎样理解先锋文学。金赫楠认为先锋文学仅仅是一段文学史和一些经典文本,是意识流荒诞主义手法,是一种基本的文学精神、文学范式和进入路径。先锋文学很难产生经典文本,因为它不追求终成正果,而是一直在路上,它最大的特点是对既有的文本范式和文学观念有挑战的兴趣和能力。当很多人都积极去写对当下的认同,在技术上去算计和经营的时候,他们反而重新再写理想主义,这就是足够先锋的。谈到评论,金赫楠主张,评论家首先要当一个有情感投入的读者,用心去感受作品,不仅仅是阐释别人,而主要在输出自我。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本场活动的与谈人,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省评协副主席崔立秋认为,刘建东和李浩虽然带着“先锋”的标签,但我们很难用先锋或者现实这样的概念作定义或评判。他们开始创作于先锋文学的末期,潮流都已经基本过去了,但两人仍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文学道路。实际上比起“先锋”,更适合用“纯文学”给他们命名,因为他们一直在纯文学道路上坚持着自己。文学是人学,他们的小说实际上是对准人性的,发掘人性最幽微处很难察觉到的一些东西。另外,他们身上有河北的文学传统,比如刘建东的《一座塔》《未完成的画像》就有河北抗战文学的影子。有人认为近年他们在先锋的道路上往回退,我觉得未必是后退;相反,实际上是在往前走。因为文学既要接受西方的滋养,也要接受中国的传统,最终都要找到结合点,回归到关于文学本身的纯文学道路上来。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本场活动的与谈人,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宝亮认为,轰动一时未必就是好作品,作品的价值要放在漫长的文学史中拉开距离看。中国文学比起世界还有差距,但如刘建东和李浩等许多中国作家,作品的价值潜力尚未被真正发掘。中国文学的真正问题是,很多作家的创作只是为创作而创作,没有真正关注当下时代最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现实是作家面对当下时代,内在思想启悟、认真思考发酵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最早的先锋作家其实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国文学的坐标系在中西维度和古今维度两个方向展开,其成熟的标志是把西方的东西和中国的血脉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真正的中国的文学。先锋文学其实并没有断,它是一种续航,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重超越。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河北省评协主席邢建昌教授从文艺理论家和文艺美学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反对高高在上、不读文本、不尊重阅读、理论为先、大概念式的批评。他认为文艺理论的眼睛应该主动看向文学,为鲜活的文学保持现场感,而文学创作界也应该向理论界和评论界敞开。刘建东和李浩的作品非常值得研究。第一点,每个人心目中的先锋都不一样,用“现实”或“先锋”这样的字眼去标识两位作家都是捉襟见肘的。“我之所以喜爱两位作家,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永不止息的自我怀疑精神,永远向着可能性探索的一股倔强劲儿。他们把文学当成文学,把文学当成艺术,为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而殚精竭虑地努力,才是这两位作家最具魅力的地方。”第二点,两位作家的谈论刷新了文学的观念。李浩说,现实不过是文学写作的背景。文学语言永远自我指涉,把现实元素打碎,重置为一个文学的世界。在文学解读面前,阅读永远是批评的基本伦理,所以阅读敞开的世界也是理论渴望的世界,文学创作也让理论变得敬畏起来。两位作家的创作有标准、有高度,永远向高峰挺进。“正因如此,我一直保持着对他们创作的关注,我的工作是用文学的阅读诠释理论的思考,从而让理论的思考又回到现场,让理论本身更具有文学性。”

本场活动,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直播两平台一直有450人左右稳定在线,关注度、尤其专注度很高。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文学对话由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省评协副主席郝建国主持。


\

本场活动,由河北省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汪素芳组织发起,她最后这样总结本场活动:理论照亮评论,评论照亮文学,文学照亮人生。向河北优秀的、真正的作家、评论家、理论家们致敬!

刘建东、李浩为“首届河北文艺评论开放周暨第八届河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场作文学对话  一带一路  丝路文化

对话嘉宾简介

刘建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四期高研班学员。1995年起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女人嗅》《一座塔》,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我们的爱》《射击》《羞耻之乡》《黑眼睛》《丹麦奶糖》《无法完成的画像》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北京文学优秀短篇小说等。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

李浩,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20余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第一届建安文学奖、第七届《滇池》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等。

主持人简介

郝建国,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河北省作协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有《中、印、希早期寓言产生繁荣之比较》、《关于中国早期寓言的文学独立》、《历代大儒传》、《元曲四百首注释赏析》等。

与谈人简介

郭宝亮,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政府特贴专家。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首届河北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等。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180余篇,出版《王蒙小说文体研究》等专著7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成果曾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励多项。

崔立秋,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金赫楠,河北文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1980年出生,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出版有文集《我们怎么做批评家》《我们这一代的爱和怕》,在《人民文学》《南方文坛》等各大文学报刊发表多篇作品。曾获第二届茅盾新人奖提名奖、2016年度批评家表现奖、《文学报》第三届优秀评论新人奖、首届孙犁文学奖、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入选河北省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河北省文化名家等。

 

来源:河北文艺评论      责编:一带一路微视 

最新资讯